http://gansu.hteacher.net 2023-09-12 16:09 甘肃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乌苏里船歌》,感受赫哲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乌苏里船歌》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探究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四声部混声合唱的音响效果,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用欢乐喜悦的情绪完整有感情地哼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丰收喜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感受和体验合唱艺术中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感受混声合唱的音响效果。
【难点】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赫哲族风俗图片及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云南的赫哲族,顺势揭示课题《乌苏里船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音频《乌苏里船歌》,并提问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你可以感受到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可以感受到赫哲族的民歌风格,体会到渔民们在欢快的捕鱼,享受丰收的喜悦。
2.教师再次播放音频,并提问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分为三部分,为ABA的曲式结构,可以感受到赫哲族的民歌风格,体会到渔民们在欢快的捕鱼,享受丰收的喜悦。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第一段乐曲节奏、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的节奏自由悠长、旋律迂回起伏。
2.再次感受第一段旋律,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运用了声音的什么效果?就像站在辽阔的大山里歌唱,远处会传来自己的什么呀?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中的“阿朗赫赫尼那”是赫哲族的语言,声音一高一低,运用了回声的效果。并带领学生试着唱一唱“阿朗赫赫尼那”,小组配合回声效果。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声部之间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来是女低音和男高音的领唱,接着就变成了四声部,再接着变为女高音和女低音领唱,最后又回到四声部。声部间在不断的缩小、扩张、再缩小、再扩张。
4.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声部在不停的变化,那主旋律有没有变化呢?能说说看独唱和合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旋律在不同的声部间变化,从男高音领唱移到了女低音声部。独唱是单声部、单旋律的,合唱是演唱的最高形式,需要全体的共同合作,各声部既要完成自己声部横向的旋律,又要注意纵向的立体感,要克服个性,寻求共性。
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视频哼唱主旋律。
5.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三段,教师提问学生:结尾与什么地方相似?展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结尾是开头的再现,展现了赫哲族人们载满鱼虾摇船远去的情景。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民歌为主题,请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民歌。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请学生聆听《我的家乡多美好》,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和《乌苏里船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的家乡多美好》是赫哲族的民歌,我们听到的《乌苏里船歌》就是由这首歌曲所改编而来的创作歌曲,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实践就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教师请学生聆听民歌《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学习歌曲《乌苏里船歌》,了解的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关系,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去多多聆听相关的作品,感受音乐的奥妙。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演唱《乌苏里船歌》,指导学生欢快喜悦的感情进行演唱,表现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呼吁学生要热爱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中国各个民族的民歌。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