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anjin.hteacher.net 2017-02-14 14:41 天津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陶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师说》
3.普及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是指()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
D.技能
7.古人所说的“学不躐等”体现了()
A.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8.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A.质量观
B.素质观
C.教学观
D.学生观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11.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2.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1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形态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
A.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B.动作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C.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求同思维
D.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14.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以下哪一项()
A.知识的感知
B.知识的理解
C.知识的巩固
D.知识的运用
1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受下列哪种情绪影响()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16.下列哪项不是测验量表应具备的条件()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主试
17.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A.真实坦诚
B.互相接纳
C.自然、适度
D.第一印象
18.感觉是对()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19.人的技能也被称之为()
A.天才
B.能力
C.才能
D.熟练
20.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一种______现象,是______的活动。
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__。
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和教育。
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
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____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_____性。
7.“发现法”的倡导者是______;“掌握学习”的创立者是______。
8.学校、______、______三结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______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______
10.想像是人脑对已有__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______的过程。
11.感受性是指人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是动物心理反映的______形式。
12.集中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______,而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______。
14,智商是指一个人______与______之间的比值。
15.行为疗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16.注意的两大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
17.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有______、原型操作和______。
18.动机按其持续的时间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
1.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2.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4.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影响创造想像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遗忘规律的内容。
7.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怎样?
8.注意的品质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2.举例分析制约能力形成发展的条件
责任编辑:宗美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